首页 资讯 正文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体育正文 160 0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6月9日,第18个国际档案(dàngàn)日来临之际,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联合南宁(nánníng)市国家档案馆主办的《“民族瑰宝(guībǎo) 千年记忆”——刘三姐文化档案展》在南宁开展,这也是广西在政府层面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zhǎnlǎn)。 “刘三姐”是知名度和美誉度极高的一个文化名片(míngpiàn),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一大特色文化品牌。刘三姐从民间传说形态(xíngtài)(xíngtài)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chéngwéi)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60年代广西“刘三姐”文艺会演、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晋京(jìnjīng)演出、民间歌舞剧《刘三姐》全国巡演,电影《刘三姐》在海内外上映等,成为当年享誉全国乃至(nǎizhì)世界(shìjiè)的“刘三姐文化现象”。这一源于广西的中国故事,展示了刘三姐文化的独有魅力。 在当天举行的(de)刘三姐(liúsānjiě)文化档案捐赠(juānzèng)仪式上(shàng),柳州(liǔzhōu)《刘三姐》创作组曾昭文、龚邦榕、邓凡平、牛秀四位作家签名(qiānmíng)的创作于1991年的彩调剧(jù)《刘三姐》(第九方案)封笔之作的手稿原件,也由其中的作者曾昭文先生之子曾宪坤和曾宪刚先生交由何振强先生捐赠。另外,广西戏剧院、“刘三姐”扮演者傅锦华女儿傅彬彬等也捐赠了相关“刘三姐”照片,自治区档案馆为刘三姐文化档案捐赠者颁发了收藏证书。 该展览分序厅、文献史料里的刘三姐(liúsānjiě)、新中国成立后“刘三姐”文化(wénhuà)发展(fāzhǎn)、改革开放后“刘三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新时代“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个板块,通过300多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展示刘三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繁荣,以此讲好广西的中国故事(gùshì),使其在(zài)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在本次主题为刘三姐(liúsānjiě)(liúsānjiě)(liúsānjiě)文化档案的展览上,有近百件刘三姐文化档案属于首次(shǒucì)亮相。一些弥足珍贵的展品如彩调剧《刘三姐》剧本第一方案原稿(柳州市档案馆馆藏);1960年(nián)歌舞剧《刘三姐》晋京演出期间(qījiān),朱德、乌兰夫、邓颖超(dèngyǐngchāo)等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后与演职员合影照片;1960年5月,越南(yuènán)胡志明主席在南宁观看歌剧“刘三姐”后与演员合影照片(自治区档案馆馆藏);1960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写的《“刘三姐”在京演出情况汇报材料(第三号)》(自治区档案馆馆藏);1963年6月,文化部批复同意向印度尼西亚华侨提供(tígōng)《刘三姐》有关资料(自治区档案馆馆藏);1986年10月,广西区文化厅关于日本剧团(jùtuán)要求上演《刘三姐》问题的处理意见(chǔlǐyìjiàn)(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等刘三姐文化档案资料(dàngànzīliào),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据广西档案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展览展期暂定为二年,今后还将不断增加刘三姐(liúsānjiě)文化档案精品,把刘三姐文化档案展作为广西在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jìyì)工程的一项(yīxiàng)工作来(lái)实施,使之成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以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zhōngguó)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张莉)
广西首次为“刘三姐”建立文化档案并举办展览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